在学院六个以的工作思路指导下,物流管理系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围绕校内实训基地开发利用充分开展教学、教改、教研等专业内涵建设,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横向课题研究和实习实训教学等项目来塑造专业影响力和提升毕业生质量。努力实现学生在仓储配送、物流信息技术、速运快递、市场营销、连锁企业经营管理等岗位群的技能养成和高质量就业。
物流管理系通过前期的调研和企业沟通,由企业项目负责人为我系量身打造建成了700平米的现代物流实训基地,商业沙盘实训室和实时供应链ERP实训室。这些实训室能够让学生掌握各自专业方向的行业工作流程,从而具备行业基本职业技能。这些实训室能够同时开展150余人的实训教学,为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和学生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物流管理系积极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划、实训课程建设等一系列的教育教学改革。通过请企业技术人员来校培训的方式让所有专业教师掌握校内实训教学方式方法,打造了一只能够带实训的教师队伍。通过教研活动研究讨论,对校内的实训基地的的实训教学模块进行了具体划分,确定了仓储中心操作,立体仓库运作,分拣配送操作,生产流程操作,叉车操作,超市MIS管理操作,商业沙盘对抗,实时供应链ERP模拟训练等八个实训教学模块,并为不同的实训模块编制实训指导书,提升实训教学水平。
在实训基地开发利用方面,物流管理系首先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课程改革,部分课程打破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开设与国家技能大赛相对接的课程,重点训练学生的岗位操作技能。在山西省第六届职业技能大赛中,物流管理系选派的两支队伍参加了“整箱货物出入库操作”和“散件货物出入库操作”的技能比赛,分别得了山西省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好成绩。在此基础上,物流管理系4名学生代表山西省去天津参加了全国物流技能大赛的“现代物流中心团体操作”项目和叉车操作项目比赛。
用产业发展引导职业教育,利用行业、企业合作开展内涵建设是物流管理系的专业建设的战略重点。经过与国内物流产业和行业的长期合作,物流管理系成为山西省物流采购联合会的常务理事单位,是《物流工程与管理》杂志的常务理事单位,是山西省物流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牵头单位和秘书处单位,系主任曹琳静是全国智能物流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组成员,桑茹老师是全国物流学会成员。利用这些产业、行业平台,物流管理系有效的实现了产学研项目的开展,带动了校内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积极性,提高教师队伍的教科研水平,也提升了我院物流专业的知名度。在这样的平台下,物流管理系教师承担的“校企合作导向下的开放性物流实训教学平台建设与实践”项目获得了山西省教育厅的立项批准,“校企对接模式下区域性物流产业劳动力供给平台建设与实践研究”获得了中国物流学会的立项,学年内教师发表专业论文6篇。在物流管理系全系教师队伍的良好教科研风气带动下,两位年轻教师也在学院的基本功大赛中取得了一个第一名一个第四名的好成绩,科研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成绩显著。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职教育突破和发展的必然选择,物流管理系通过实训教学、顶岗实习、项目合作等方式先后与中远物流、中储物流、7-11连锁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山西盛唐物流、环球易讯(北京)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山西顺溜连锁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进行了合作。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物流管理系获得了教育部授予的山西省唯一的“全国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基地”和“全国农村信息化专业人才实训基地”资格,将要实现物联网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实训培养、认证工作。提升了服务产业、行业的水平。为山西的转型跨越发展培养、培训高质量的物联网技能人才。
盛唐物流是国家AAAA级示范物流园区,物流管理系就其2000㎡的冷链仓库运作模式与其开展了项目合作,专业教师通过合作项目锻炼了技能实现了提高,带动了教师队伍的发展。而且通过合作引起企业专业技术型人才来校内授课,参加教研活动,丰富了校内专业教学内容,为学生了解、掌握企业需要的人才和岗位提供了机会。
通过与世界500强企业的实习实训教学合作,物流管理系让专业教师带学生进驻企业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工作实训,带动了师生操作技能的提升。同时,学生能在企业的岗位上学到世界上最先进的企业管理模式及物流配送技术,提高了毕业生的质量。
总之,在过去的一年,物流管理系紧抓职业技术教育的内涵,以多方位的校企合作、行业合作为抓手,既实现了教研、科研、教师队伍的提升与发展,又提升了我院物流、营销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促进了良好专业声誉的形成。为学生掌握有用的技术技能及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